Wednesday, July 12, 2006

永續發展:一項攸關全人類的政治計劃

大家都聽過「永續發展」這一個名詞。到底什麼是永續發展?一九九二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第一屆世界高鋒會(CNUED),聯合國委員Brundtland對永續發展的概念提出了一個定義:「在此一改革過程當中,舉凡資源開發,投資取向、技術與制度的改革,彼此之間均能取得協調一致,因而促使其滿足人類需要的現有及未來之潛能,獲得加強。」

根據這個定義,永續發展可以簡單的解釋成一個能經過「時間」的考驗的發展─這是相對於現在的狀況而言。它的目標,就是讓當代人的生活資源能保持穩定,未來子孫的資源也不會被剝奪利用。這其中的平衡點,相信就是「永續」這個條件能成立的關鍵。而現在的「不永續」狀況,對世界人民造成代價,讓永續發長成為一個相當讓人關切的議題。

當然,關切的人有關切的目的,這又牽扯出來另外一個疑問:該用什麼角度,來詮釋(甚至使用)永續發展?最初,永續觀點是從生態學來的。理由不外乎不永續的發展對一般人民帶來的天災人禍─其中一大部分,都是破壞生態的代價。而以「發展」而言,這個經濟學味道濃厚的思考觀點,正好就是對永續發展一個解讀與生態學差異極大的思考模式:把生態成本整合進市場規則裡,把外部成本內化到經濟評估的邏輯當中。毫無疑問,經濟學家的完善邏輯,幫助了永續發展的概念產生─因為發展「禁不起考驗」。無論是Adam Smith還是Paul A. Samuelson,也許都是古典經濟學家的關係吧!都致力於對經濟成長的繁榮富裕,Adam Smith的時代還沒有永續發展的概念,而Samuelson,似乎就躲不了這樣的評論。在政治領域裡,永續發展這個兩面刃,對人民生計的傷害或幫助,端看政治家怎麼運用了。今天的臺灣,似乎還聽不太見永續發展的聲音;等到朝野重視了這個議題,以現在臺灣政壇的烏煙脹氣,恐怕這個宏觀的偉大計劃也只能淪為選票的粉飾了。

November 2, 2005